閑聊時,大家說起冬天啥鞋暖和這個話題?一位老同事說還是穿麻窩子鞋最暖和。麻窩子,對于上世紀(jì)七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來說,有著戀戀不舍的情感。
麻窩子不知起源于哪個時代,流行范圍有多廣,但有一點可以肯定,麻窩子一定是窮人冬天沒有棉鞋穿的情況下的發(fā)明。窮人家做不起棉鞋,一雙成人棉鞋需要好多布、好多棉、好多線,又要好的針線功夫,只好在制作保暖草鞋方面想辦法了,所以麻窩子就成為首選的御寒工具了。毛茸茸的麻線纓子隔寒保暖,里面可以塞上好多棉花和干暖的稻草,從而解決了嚴(yán)冬腳寒的難題。在物資匱乏的年代,在嚴(yán)寒的冬季,有了麻窩子就不怕腳凍了。
過去的冬天比現(xiàn)在冷,雨雪多,也特別漫長,草房屋檐下經(jīng)常掛著長長的冰凌。農(nóng)村的土泥路凍了化,化了凍。在冬天上學(xué)的日子是非常辛苦的。俗話說“富人難過夏天,窮人難過冬天”。在那個經(jīng)濟(jì)十分困難的年代,買布要布票,買糧要糧票,買肉要肉券,都得憑計劃供應(yīng),多少人家給子女做不起一雙棉布鞋過冬,就只能靠麻窩子來取暖御寒。麻窩子雖然不好看、不光滑,刺頭刺腦的形狀像刺猬,穿起來既不跟腳也笨重,但防凍、暖和、里外毛茸茸的。溫暖的麻窩子,變成了那時鄉(xiāng)村孩子冬天里最好的鞋子。
“入了秋,萬事休;進(jìn)了冬,萬事空!蔽羧斩镜摹稗r(nóng)閑”時節(jié),忙完了秋收秋種的農(nóng)民大多會“貓”起來,或曬太陽,或嘮嗑,或打牌,婦女則是做針線活。這時節(jié),會編織麻窩子的家庭就忙開了。編一雙“麻窩子”大致需要“撮繩子”、“抽餌子”、“打底子”、“修梆子”、“鎖口子”、“楦頭子”這6個步驟。通俗地說,就是擰麻繩、織底子、打鞋邊兒。麻窩子主要有兩大類,一種是軟底的,不高,防滑,適合晴天穿用;一種是木底的,鞋面是用麻編織而成的,而下部則是一塊長木板做底,再由兩個小木塊做跟所構(gòu)成的,鞋底高,適合雨雪天穿。
記得上小學(xué)時,父親托人給我編了兩雙麻窩子,平底的晴天穿,高跟的雨雪天踩泥濘。少數(shù)家境好的學(xué)生為了“光棍”不穿這種高跟的麻窩子,便穿著膠鞋上學(xué)去,等到了放學(xué),腳凍得紅腫麻木。幾天下來,那穿膠鞋的孩子就羨慕穿麻窩子的孩子了,麻窩子雖然丑笨走路慢,但是卻很暖和,因為它足夠大里面可以塞上好多棉花和暖暖的稻草。膠鞋可就不一樣了,那時的膠鞋只是一層皮,即便里面墊些舊棉花也不保暖。當(dāng)年我們一個班有30多個同學(xué)穿麻窩子,正值瘋玩年紀(jì),一刻也閑不下來,每到課間休息擠鬧著玩,那麻窩子的聲音響成一片。有兩位鄰莊的同學(xué)一個冬天要穿壞幾雙麻窩子。好在麻窩子便宜,自家生產(chǎn),穿壞了一扔也不心疼。
回想過去,那年月太窮了,飯都吃不飽,遑論講究穿戴了。
時過境遷。漸漸地,麻窩子消失了;漸漸,沒有人再親手做鞋穿了,都是買各式各樣的鞋穿。如今,俺們小時候那些個走村串戶鍛磨的、補(bǔ)鍋的、磨剪子戧菜刀的、扎笆斗扎簸箕的、補(bǔ)鞋掌鞋的、貨郎挑子、剃頭擔(dān)子、劁豬的等等,這些鳳臺鄉(xiāng)下的原生社會生態(tài)都已成為歷史。而麻窩子也同樣遠(yuǎn)離了人們的視線,留存在人們的記憶中。(陳明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