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節(jié)的腳步越來越近了,大街小巷的年味越發(fā)濃郁起來。年年花相似,歲歲人不同。隨著時代的變遷,生活節(jié)奏不斷加快,過年的習俗也悄然發(fā)生了變化。
我小的時候,對過年總是充滿向往和期盼。那時家里生活拮據(jù),很多平時想吃的美味只有過年才能吃到。每年冬天,父母便操持著腌臘肉、灌香腸,然后風干。臨近春節(jié)時,他們又忙著蒸包子、炸圓子、剁餃子餡、炸年糕……雖然日子不寬裕,但父母總是盡最大的努力做出各種美食。記憶中,炸圓子是我的最愛,做這道菜是很花工夫的:母親先把糯米淘洗干凈,蒸熟,拌入剁好的豬肉餡,加蔥末、姜末、生粉、雞蛋、鹽、雞精,使勁攪拌,然后搓成乒乓球大小的圓子;父親把圓子一個個輕輕地放入油鍋中,此時爐火不宜大,要小火慢炸,否則會把圓子炸煳;待圓子炸至金黃色時,就可以用漏勺撈出來了。此時屋里彌漫著圓子的香味,我和姐姐看得口水直流,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口,那叫一個香!等除夕來臨時,華燈初上, 一家人圍坐在熱氣騰騰的飯桌旁,笑語不斷,溫馨幸福。近些年,生活條件好了,我和姐姐不愿年邁的父母再為年夜飯辛苦操勞,總是提早在酒店定下年夜飯,不僅可以品嘗不同的風味,而且省時又省力。
貼春聯(lián)是過春節(jié)的重要標志。記憶里,正放寒假的我總是在年關將近的某天跟著母親去街上買春聯(lián)。母親緊緊地拉著我的手,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穿梭,路邊的攤販把春聯(lián)從大到小依次排開,供人挑選。那時的春聯(lián)多是手寫的,大紅紙上黑色或金色的毛筆字蒼勁有力,洋溢著吉祥。后來,隨著時代的變遷,春聯(lián)大多是印刷的,紙張質(zhì)量比原來好了許多,購賣的時候選擇面也更多了,只是與透著墨香的手寫春聯(lián)相比,似乎少了一點年的韻味。6年前,表弟報了書法輔導班,幾年下來,技藝不斷提高,于是,我家的春聯(lián)幾乎都被他“承包了”。看著大門上家人書寫的春聯(lián),我感覺特別親切,仿佛有一股暖流在心里涌動。
過年少不了置辦年貨。過去買年貨, 往往要來來回回跑很多趟。記得小時候,我家附近沒有什么大商店,母親常常帶著我去較遠的地方買年貨。那時拎著大包小包的年貨擠公交車的滋味實在不好受, 而且有些外地特產(chǎn)在本地根本買不到。如今, 電商、微商等各種新興商業(yè)平臺火爆升溫,網(wǎng)上買年貨成了“新氣象”,快遞物流服務方便快捷,我只要在家里輕輕點擊鼠標,各種年貨很快就會被送上門來。
兒時的年是少不了鞭炮的。每逢過年,家里總會買上好些花炮類產(chǎn)品,有“摔炮”“神仙棒”“沖天炮”“地老鼠”等。雖然我對鞭炮有些害怕,但小伙伴中有膽子大的,主動要求放鞭炮,我只要聽著、看著就很高興了。除夕的夜晚,當家家戶戶的鞭炮聲此起彼伏響個不停,當絢麗的煙花在空中次第綻放, 新年就這樣熱熱鬧鬧地來了。雖然放鞭炮能增加節(jié)日的喜慶氣氛,但它對環(huán)境的污染也是不容忽視的,因此,近些年很多地方都禁止燃放鞭炮,或改用電子鞭炮,這樣做不但凈化了環(huán)境,也消除了安全隱患。
拜年是過年最具儀式感的事。大年初一早上,父母會帶著我和姐姐到親戚或朋友家拜年,而現(xiàn)在則變成了電話拜年、短信拜年、電子賀卡拜年、微信語音拜年,傳遞祝福的方式變得越來越豐富,越來越便利。
小時候過年,長輩們給的壓歲錢都是現(xiàn)金,如今,小字輩們收到電子紅包已不足為奇;過去交通不發(fā)達,我們都在家里過年,如今, 交通業(yè)發(fā)展迅猛,我們偶爾也會選擇去外地旅游過年。
“千門萬戶曈曈日,總把新桃換舊符!迸f年俗里,包含著的是對自然的敬畏和團圓的期盼;新年俗也體現(xiàn)出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愿與寄托。悄然變化的年俗折射出生活的日新月異,然而,不管過年的方式如何變化,親人闔家團聚、辭舊迎新、祈求幸福吉祥的情懷依然不變……(王莉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