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 聚
入冬天寒,不由得想起了三十五年前穿麻窩子鞋的那段往事。
上世紀(jì)八十年代初,我來到潘集一鄉(xiāng)鎮(zhèn)營業(yè)所工作。記得那年的冬季,氣溫驟降,沒有帶棉衣棉鞋的我,渾身凍得是“拔涼拔涼的”,老主任告訴我:“寒從底下來,到集上買雙麻窩子鞋穿上就不冷了”。中午下班我和同事到集上看到各種不同的麻窩子,有草編織的,有麻繩編織的,有高幫子的,有低幫子的,我當(dāng)時花2元錢買了一雙相對“高檔”的麻繩編織的麻窩子鞋,里面塞了許多棉絮,穿上后還真的不冷了。
我的老主任還告訴我:麻窩子是一種麻與茅草編織的、冬季穿的鞋子,相當(dāng)于棉鞋的功能。那時候,農(nóng)村人穿鞋全靠自家手工做,沒有多余的布料棉花做棉鞋的情況下,就只好編織麻窩子穿著御寒。后來生活條件好了以后,還有人編織麻窩子穿,那純粹是一種懷舊情結(jié)了。
編織麻窩子還是一門技術(shù)活,一個莊上只有幾個少數(shù)人會做,所以麻窩子不是誰家都有的,有的自己不會做就到集上買。鞋底純用苘麻擰成辮子編織,要編織得密實些,以保證厚實耐磨。鞋幫用苘麻摻干茅草擰成辮子編織,摻著干茅草的麻窩子輕省些,利于行走。有人用木鞋底代替苘麻編織的鞋底,這倒很實用,只不過穿著木底麻窩子,走起路來,跟清代的宮廷女子一般,挺累的。麻窩子里面還要墊一些舊棉絮或干草。穿過一段時間后需將麻窩子里面的舊棉絮或干草倒掉,換上新的,這樣可以一直保證麻窩子的干燥和暖和。
那個時候我穿上麻窩子后就一直沒脫,休息乘車回家時也穿著它,一路上許多人“駐足觀看”,跟“走秀”似的,還有的人問我在哪買的,我當(dāng)時心中充滿著新鮮和快樂,F(xiàn)在想起來,依然是美滋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