臘月二十三,俗稱“祭灶節(jié)”,北方“小年”。記得小時候在鄉(xiāng)下是非常重視的。但這一天,政府不放假,而趕上周末的概率極小。去年一家三口,都是在各自的食堂過的小年。
在食堂排隊買飯時,雖不斷往窗里瞅,但看不到鍋灶的。坐下來后,突然想到,家里還有個叫“灶王爺”的神仙,正在孤獨中等著我下班給他燒香作揖,再送他到天上的玉皇大帝那兒匯報一年的工作。
小時候,家里窮,在教室里可著嗓子念書,念著念著,肚里就開始咕咕叫了,經常餓著肚子,橫沖直撞,放學回家。父母都還在田地里干活,我首先跑進廚房,冷鍋涼灶。有時拿手伸進鍋里能揭到一塊吃剩的焦胡鍋巴,或摸到一個烀山芋。有時揭開鍋蓋,里面空空如也,就心情很差,不免摔摔打打的。
有一次,聽父親說,灶臺上方的龕洞里住著一位看不見摸不著的“灶王爺”,時時刻刻,專門監(jiān)督我們家。我一想,非常后怕,因為我的種種偷吃行為,他近在咫尺,盡收眼底,所以我擔心有一天可能要受到他的懲罰。
麻雀比我強,它們就沒有這樣的擔心,沒聽說灶王爺還監(jiān)督它們。有好多次,我都與麻雀在廚房門口撞個滿懷,它們有時甚至到了肆無忌憚的地步,一個兩個,那是膽子大的,有時是進來一群,聽到我回家靠近的腳步聲,“轟”的一聲飛出來。尤其是下雪天,天上地下,沒有什么吃的,它們就對各家廚房“狂轟濫炸”。有時候,甚至飛到灶王爺安居的龕洞里,在香灰里翻找飯粒。我家廚房的梁上懸掛一個籃子,里面裝的是燒糊的鍋巴,母親收著,專門用來消食滯的,熬水治我們的“漲肚子”消化不良。本來吊著以防鼠患,那回被麻雀們盯上了,不消幾天,全成了它們果腹的美味。
“民以食為天”,祖先發(fā)明了火,我們不再茹毛飲血,我們把食物燒熟了才吃。在父母眼里,廚房是重地,鍋灶是重器。灶王爺更是神圣而不可侵犯。他倆一年到頭,風里雨里,在田里刨食,稀的稠的不說,有柴火鍋灶,最起碼能吃上一口熟食熱湯,因此,敬畏之心不可或缺。每年臘月二十三之前,父親早早到集上買好祭灶糖。一粒一粒白色的糖瓜,為防止受潮粘連,撒上一層面粉,再用塑料袋扎緊。祭灶之前,也就是說,在灶王爺沒有“享用”之前,我們只有淌口水的份。二十三的晚上,家里的伙食要稍微好些,重點是看父親表演:堂屋里香爐燭臺齊燃,擺上糖瓜糖饃貢品。再到廚房灶臺前敬上香燭,放上祭灶糖,貼上“上天言好事,下界保平安”的對聯(lián),此聯(lián)不能更換,年年老一套。父親手持檀香三支,對著空空如也的龕洞作揖,然后做引導狀,嘴里禱告著“保佑平安”之類的話,出廚房門,放鞭炮一小掛,以示祝賀他到天上度假和匯報工作,好話多說啊。灶王爺前腳才走,我們一轟而入,搶得糖瓜,送進嘴里大嚼。有一年我正在換牙季,一粒牙在嘴里搖搖晃晃,將掉沒掉,被糖瓜粘住了,嚼不得,吐不得,痛得我哇哇直叫喚。夜里做了一個夢:那一年,我家買的祭灶糖特別粘,灶王爺上得天庭后,因為向玉皇大帝匯報的人太多了,他一邊嚼著糖一邊排隊等候,好不容易輪到他了,進去后,嘴被糖瓜緊緊粘住,無法張開,急得滿頭大汗,玉皇大帝也不耐煩,把手一揮,示意他出去,“有請下一位”。
在父母眼里,每一年過祭灶節(jié),燒的香、燃的燭、作的揖、買的糖都起作用了,灶王爺?shù)墓诖蟠蟮,它保佑我們全家平安,保佑我們兄妹五人,在粗茶淡飯中都長大成人了。
大概臘月二十左右,就看到街上有賣笤帚的,賣毛撣子的,那羽毛染得洋紅洋綠的,有小孩子扛著從街頭走過,我看到此景,就感慨不已,說明祭灶掃塵之俗又被我們的下一代傳承下來了……(高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