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于寒食節(jié)的印象,最初是來源于古詩“春城無處不飛花,寒食東風御柳斜”。
當時以為寒食是一個頗為浪漫的節(jié)氣,在紛飛的柳絮和如煙的細柳陪伴下,餐朝霞,飲月露,那是何等的逍遙、自在,讓煙火俗事都有了出塵的意味。
后來才知道,它的存在是為了紀念一個人的離去。介子推,雖有救君之功,卻不愿為官入仕,而是遁隱山林。晉文公放火燒山想要把他逼出,可他寧愿抱樹而死也不露面。晉文公感念介子推的忠臣之志,便下令在這一天禁止生火做飯。寒食節(jié)也自此流傳了下來。
不過,四月已經(jīng)有了清明來寄托哀思,如果寒食節(jié)再渲染清冷的愁緒,就會超出哀而不傷的限度,讓沉重的淚水打濕四月的心房。母親倒是提出了一種看法:“每個節(jié)日能夠廣為流傳都是因為它的文化內核,那才是支撐著它們生生不息傳承的根本。比如春節(jié)意味著辭舊迎新和團圓,而清明則是祭奠先人。寒食節(jié)在時間和內核上都靠近清明,而它的共鳴性和普適性并不如清明,畢竟它的緣起是介子推,類比端午節(jié)紀念屈原,介子推留在歷史上的痕跡并不是濃墨重彩。再加上寒食節(jié)只吃冷食又和健康生活相抵觸,不像春分立蛋那樣簡單,所以才慢慢只剩下個空殼。”
雖然這么說,但母親仍會很認真地過寒食節(jié)。只是她的身體不允許吃寒涼的食物,她就會選擇插柳。據(jù)說介子推就是死在柳樹之下,而第二年這柳樹竟然逢春萌芽了,晉文公就用柳條編成環(huán)戴在頭上,作為紀念。母親會把柳條插在裝著水的瓶子里,放在臥室的窗戶上。她并不指望柳條能活下來,只是偏愛這柔嫩的綠意,想把它迎進家門。
我曾問過她:“古人都是為了給介子推母子招魂才插柳,你為什么要插呢?”母親笑了笑,說道:“要用發(fā)展的眼光去看待寒食節(jié),把它所蘊含的忠誠、廉潔、政治清明這些內涵放在今天的背景下重新進行詮釋,這才是今天我們繼續(xù)過寒食節(jié)的理由!蹦赣H又往瓶中加了點水,繼續(xù)說道:“我也沒時間去伺候花花草草,但是家里也應該有點綠色。插在瓶子里,如果能活,不就印證了‘無心插柳柳成蔭’嘛!
她轉過頭,和我相視一笑。沒想到她的理解反而比我更深入,莫非是她在踏青時,遇見的哪棵垂柳告訴她的?當柳絮因風而起,關于繁衍與傳承的道理便都散落在了紛紛揚揚的輕歌曼舞里。母親從樹下經(jīng)過,不經(jīng)意間撿了幾朵,折下柳條,隨著東風的指引,一路走向了春深。(仇進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