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不久的一天,幾個已經(jīng)走過半生、久未謀面的初中同學聚在一起聊天。大家互相打量、打趣一番,幾乎是異口同聲地感慨:還是年輕的學生時代好,一眨眼,就老得不成樣子,都不敢相信鏡子里的面孔是曾經(jīng)年少的自己……
早早地吃過晚飯,夕陽正濃,晚霞漫天。我來到曾經(jīng)就讀的校園,漫步在熟悉而又陌生的操場上,忽然想起白居易的《感時》:“朝見日上天,暮見日入地。不覺明鏡中,忽年三十四。勿言身未老,冉冉行將至。白發(fā)雖未生,朱顏已先悴。人生詎幾何,在世猶如寄……”走著走著,不禁思緒萬千,就覺得有什么東西堵在了嗓子眼里,咸咸的,眼前一片模糊。長嘆一聲,卻也無可奈何。學生都已經(jīng)放學回家,偌大的校園空蕩蕩的。嶄新的教學樓前邊,保留下來的一排紅磚黛瓦的教室,依然在靜靜地守望星空,等待每一個或近在咫尺或遠在天邊的學子。
20世紀80年代,我在這里讀完小學和初中。廣播里經(jīng)常播放歌曲《我的中國心》:“河山只在我夢縈,祖國已多年未親近,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。洋裝雖然穿在身,我心依然是中國心。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,烙上中國印。長江,長城;黃山,黃河;在我心中重千斤。無論何時,無論何地,心中一樣親。流在心里的血,澎湃著中華的聲音。就算身在他鄉(xiāng)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……”
有時遇到自習課,班主任就把他的收音機拎到教室,為同學們點播勵志歌曲《年輕的朋友來相會》:“年輕的朋友們今天來相會,蕩起小船兒,暖風輕輕吹,花兒香,鳥兒鳴,春光惹人醉,歡歌笑語繞著彩云飛。啊,親愛的朋友們,美妙的春光屬于誰?屬于我,屬于你,屬于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!再過二十年,我們重相會,偉大的祖國該有多么美!天也新,地也新,春光更明媚,城市鄉(xiāng)村處處增光輝……為祖國,為四化,流過多少汗?回首往事心中可有愧?啊,親愛的朋友們,愿我們自豪地舉起杯,挺胸膛,笑揚眉,光榮屬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輩!”然后語重心長地叮囑:“同學們,二十年將會一晃而過,虛度了光陰你們會后悔莫及的。”但我們總是把老師的話當耳旁風——左耳朵進、右耳朵出,就是不往心里去。
20世紀90年代初,我走進大學校園。當時正流行《同桌的你》:“明天你是否會想起,昨天你寫的日記。明天你是否還惦記,曾經(jīng)最愛哭的你。老師們都已想不起,猜不出問題的你。我也是偶然翻相片,才想起同桌的你……那時候天總是很藍,日子總過得太慢。你總說畢業(yè)遙遙無期,轉(zhuǎn)眼就各奔東西……”對于匆匆而去的光陰,許多同學仍不以為然,認為自己還年輕,還有“大把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”。
然而,人生漫漫,時光匆匆,不知不覺已經(jīng)步入中年。皺紋毫不留情地爬上臉頰、刻在眼角,白發(fā)漸漸侵蝕黑發(fā)的領地。走著走著,腿腳就遲緩了;活著活著,人就老了……
人生短短幾十年,或流離轉(zhuǎn)徙、悄無聲息,碌碌無為、平庸一生;或闖蕩天涯、呼風喚雨,光彩照人、留下美名。但無論如何,我們都要珍惜每一段經(jīng)歷,不讓一寸光陰虛度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