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風玲
去過一個小城,有一家店,叫“書是書非”。它緊傍河畔,是一座二層小樓。木制的樓梯,“咯吱咯吱”,踩出文藝的調(diào)調(diào)。
一樓的桌子少,主要安放書架。二樓的桌子多,主要供客人看書。飲品很多,有咖啡,有茶。除了紅茶綠茶,還有各種花茶,茉莉呀,菊花啊,玫瑰啊,看上去就很美。
店主是位非常年輕的女生,姿容純純的,表情淡淡的。也不怎么說話,每天就是忙著給客人做茶點,煮咖啡。書不用她操心,顧客盡管自己挑,自己拿?椿蛘卟豢,書,就在那里。
店里的客人也很安靜,即便交談,也是悄聲低語。他們多數(shù)都埋頭在一本書里,面前的一壺紅茶,醇厚馨香,冒著熱氣。
當我慕名第一次踏進小店,便被那里優(yōu)雅的氣氛,驚艷到了。我無須買書,我只要坐在那里,或者,就只是隔了玻璃窗,呆望那幽藍的河水,便瞬間感覺遠離了世間的喧囂,暫別了諸多的紛擾。
好像也沒有什么主客之分,凡是走進這里的人,本就有著同樣的氣場。我們不是主客,我們只是,惺惺相惜。
其實,能真正經(jīng)營好一家店的,也必須是讀書人。據(jù)說“書是書非”的周圍,原來也有不少的書店,但是都關了門。只有它還一如既往,靜靜地開著。
店里的玻璃門上,寫著這樣的字:“開一家可以的店,見一些可能的人!闭娴氖呛糜形兜!書是書非,恰似它門前那只乳白色的吊籃,自在優(yōu)游,與美麗的河水,相看兩不厭。
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,不僅是人,城市也一樣。
比如“書是書非”,它就給一座城市,增添了豐厚而又有內(nèi)涵的注腳,那是,低調(diào)的奢華。
書是書非。這,不就是一個城市書房嗎?
猶記得20多年前,我在外地讀大學。班里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,但圖書館的大門,卻對每一個人,平等而溫柔地敞開。我,就是那里面貧窮和丑陋的一個。幾乎每個晚上,每個周末,每個節(jié)假日,我,都會如約而至,坐在那里。一想到整個圖書館的書都是我的,那股欣喜,真的是能讓我,偷偷地笑出聲來。
如果,每個城市,都能有一座這樣的城市書房,那該多好!
它屬于一個城市,也屬于城市里,每一個自己。當你走進它,就像踱步走進自己的私人領地。黃昏或者午夜,閱讀或者小憩。又或者,躺在長長的軟沙發(fā)上,沉沉地睡去。而值班的店員,會輕輕地走過來,給你蓋上一床薄薄的毯子。毯子下面擁住的,就是書房的溫度,就是這個城市的溫度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