程應峰
春天是那么短暫,夏天,說來就來了。坐在書房,透過窗臺漸漸堆積起來的書刊,我看見高高低低的綠葉在夏日的熱風中舒展延伸著。風透過窗扉,有了一絲絲清涼的意味,如果有一場夏雨下下來,那遠遠近近一樹一樹的綠,便更是教人迷戀了。
夏日的天空,云絮翻卷,遠的、近的,灰的、白的,高的、低的,姿態(tài)不一;夏日的城市,罩在陽光的熾熱里,滿眼是流瀉的熱浪,高高低低、不同色澤的墻面,一次次把目光彈射回來,將目光引向藍天白云的深處。云山也是山。它的面目雖然不可捉摸,卻是可以慢慢欣賞的。它總給人若隱若現(xiàn)的感覺,那是一種掩藏的美麗。這不正是“臨窗穹空闊,望云意趣多”的情形嗎?
窗外來風,搖枝弄葉,撲入窗扉,絲絲熱浪讓人有了最直接的夏日感覺。風葉輾轉(zhuǎn)間,已是面目全非的流年,恰似夏天臨窗的一縷熱風,來不及觸手,便掠過眉梢,悄然遠去。炎炎夏日的兵荒馬亂,注定會累積時光的煙塵、歲月的風沙,注定會滋生一生一世的感傷和牽掛。
夏日臨窗,忽然就想起了古人。想起他們因四季特有的風物變化,才有了“春季結(jié)游踏青,夏季臨窗聽雨,秋季聞桂賞月,冬季踏雪尋梅”的心思。這樣的心思,一旦集結(jié),便會輪回往復,輾轉(zhuǎn)塵世,千年萬年。夏日臨窗,最宜濃情墨意,飛揚文采。閑吟綠漲荷塘,翠染堤楊;醉描秧針繡水,蜻蜓撲窗,這樣的情動于衷,自是妙不可言。
臨窗品讀,讀《父子大學》,品范福潮先生在自己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跟隨父親學習傳統(tǒng)經(jīng)史的經(jīng)歷和記憶,豁然開朗。那時的人怎樣讀書?讀什么書?如何思考?范福潮先生在書中一一予以還原。從中,你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私塾式教學的國學科目,也可以“聆聽”私塾先生和學子的對話,讀到深處,你仿佛置身其中,接受私塾教育。這里展現(xiàn)的,是讀書人的原生態(tài)。
零星雨點撲窗而來,倏地就想起一個雨天:衣架上掛著的那把傘,和我小時候用的油紙傘形狀很像。那把傘,傘面上畫著斷橋邊許仙送白娘子上船的故事。它和我的藍色高筒雨鞋,是母親帶我在車站旁的百貨商店一起買的,當時,我想要黑色的雨鞋,不是大,就是小,都不合腳,只好買藍色的。那天,上午還有太陽,天近午時,突然下起了雨,父親說:“穿上你的新鞋,給你媽送傘去!蔽腋吲d極了,打著新傘,穿上新鞋,走街過巷,那些沒有穿雨鞋的孩子,或是躲在門樓下,或是戴一頂草帽,挽著褲腿光著腳在街上玩,他們羨慕地盯著我的傘,我的鞋,嘩,嘩,我故意淌水走路,展示我那雙漂亮的雨鞋,我看見他們眼里露出嫉妒的目光。這是范福潮先生描述過的雨天情景。這些有場景的細節(jié),讓我想起了自己的過往,也讓我想起了自己慈愛而又嚴厲的父親,是他給了我一個有回味的童年,也是他的循循善誘,讓我沒有荒廢人生中最寶貴的時光。
臨窗的思緒,伴隨書中文字,穿越春天,蜿蜒在夏天,向秋冬伸去。如果是在夜晚,幾滴夏雨,被夜風吹上臉頰,一顆打開的心,便會完全徹底地沉醉在夏日的情致、夏日的氛圍里。
夏日臨窗,翻書聽雨,是何等賞心的樂事。而且,夏日的雨天,記憶中的舊事,往往清晰而真切,一些非常遙遠的過往,就像發(fā)生在昨天一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