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衣裳再添幾件,飯菜多吃幾口,出門在外,沒有媽熬的小米粥……”每當聽到《兒行千里》這首歌,我就會想起母親熬的小米粥。
母親熬粥,總是先“浪”后“揚”,先“攪”后“嘗”。所謂“浪”,就是在水快開的時候,用瓷碗盛了小米,從鍋里舀起少許清水,將米粒依次沖入鍋中,直至米粒全部入鍋。如果米中有小石子,石子就會留在碗底!袄恕钡哪康木褪菫榱颂蕹字械氖,以免磕牙。所謂“揚”,就是用鐵勺將米湯舀起來,再慢慢地倒入鍋中。如此反復,熬出的粥就如同膠體,米粒均勻而不沉淀。待米!伴_花”后,母親會拿起三根筷子,開始不停地攪動。這樣攪出的粥既黏稠又軟和,還有潤肺養(yǎng)胃的功效。待熬好了粥,母親會舀一勺粥到碗里,率先“品嘗”。待自己覺得滿意之后,才會上桌。
因為比別人多了“揚”和“攪”兩道工序,母親的小米粥喝起來口感格外好。如果將粥晾置一會兒,表面就會形成一層粥皮。那粥皮,清香而有韌性,甚至可以拉出絲來,下肚后解渴又頂飽。小時候,我最喜歡吃粥皮。每次喝粥,全家人的粥皮最終都到了我的碗里。一次,我發(fā)高燒,母親專門請了一天假。她熬了一鍋粥,盛了幾大碗晾在桌上,就是為了能讓我吃到更多的粥皮。
母親熬粥,擅用砂鍋。她先用大火將水燒開,再改用小火慢燉。那時,每逢雨雪天,母親都會熬上一鍋粥。因為不去上工,她就有充足的時間來熬粥。所以,母親在雨雪天熬出的粥比平時更有味道。
母親熬粥,一般不用任何作料,單憑物理制作,她就能熬出可口的粥。后來,農(nóng)村生活條件逐漸好了,母親開始往粥里加紅棗、葡萄干或者花生,有時還會熗蔥花。熗了蔥花的粥,喝起來更加有味。
有道是,人間處處是清歡。母親的小米粥,就像她的乳汁一樣滋潤了我的童年;后來,又像生命中必需的養(yǎng)分一樣伴隨著我的成長。如今,母親已經(jīng)年逾古稀了,但她仍然每天勞作在鍋臺周圍。每當看到她熬的小米粥,我就會垂涎欲滴。母親的小米粥,我永遠也喝不夠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