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朋友一有時間喜歡到處游山玩水,看大千世界的美景。我怕舟車勞頓的辛苦,又適應(yīng)能力差,換了環(huán)境,吃不好睡不好,所以我的閑暇時間總是宅在家里的。
家常的時光,做飯是一大主題。
平常上班奔波勞累,回到家看到廚房冷鍋冷灶的。有人做飯的話,感覺不一樣。
剛走到樓道里,就聞到飯菜的香味從自家屋子里飄來,哪怕是很平常的飯菜,幸福感也會上升。
“好好做飯才是熱愛生活。”看到這樣的話,我十分贊同。雖然我不喜歡廚房的油煙,做飯也會占去我很多讀書寫字的時間,我依然會放下我的喜好,綰起頭發(fā),系上圍裙,到廚房里為家人用心做幾個小菜。其實,不管你對生活持有著什么樣的態(tài)度,人活著,誰不食人間煙火,吃喝總是頭等大事。
汪曾祺先生寫過一篇散文《做飯》,他說做菜的樂趣第一是買菜,他做菜都是自己去買的。他不愛逛商店,愛逛菜市,看看那些碧綠生青、新鮮水靈的瓜菜,感到生之喜悅。這便是做飯帶給人的美好的序曲。做飯似乎是瑣碎的無意義的事,真正靜下心來,每一步都有意思,也容易有成就感。
汪曾祺先生在《做飯》里講,做菜有三要:要有想象力,愛琢磨,如蘇東坡所說“忽出新意”;要多實踐,學(xué)做一樣菜總得失敗幾次,方能得其要領(lǐng);也需要翻翻食譜。我做飯完全憑一個“想”字,家人和自己想吃什么了,就回憶一下小時候父母怎樣做的,再一步步實踐。父母從前沒有做過的菜,就到網(wǎng)上搜搜步驟,然后再發(fā)揮自己的一點想象。
上周末,我做了三道美食:油炸菜角(韭菜雞蛋餡)、西蘭花炒蝦仁、香菜肉丸子湯。擇韭菜,剝蝦皮,絞肉餡,調(diào)餡,燙面,搟皮……我沉浸在每一個步驟里。油炸菜角是我小時候的美味,香菜肉丸子湯是孩子指名要吃的,向我要求了一段日子了,終于有時間做給他吃。我做這些的時候,孩子在客廳里用紙折玩具,手機里放著《三國演義》的故事,我們一起聽著,偶爾還討論一下桃園三結(jié)義。這樣的時光很輕松,心很靜,沒有一點不耐煩。
當把飯菜端上桌,收拾停當,我坐在客廳里看墻上的鐘表,快晚上7時了。從下午2時多忙活到現(xiàn)在,花4個多小時在廚房,值得嗎?我以為很值得。
如果用這些時間讀書、寫字,會不會更接近理想一些?只能說未必。家務(wù)、做飯這些瑣碎的事情雖花費了一些時間,但生活的幸福感就在這點點滴滴的瑣碎里。
所以,我喜歡汪曾祺先生對做飯的看法,他說:“做飯最大的樂趣是看家人或客人吃得很高興,盤盤見底。做菜的人一般吃菜很少。從這點說起來,愿意做菜給別人吃的人是比較不自私的。看書、寫字后,當人生的宏圖大志飄在空中時,靜下心來做頓飯,也能讓你在平凡生活中看到生命的本質(zhì)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