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天來了,腳步匆匆。
還有兩個多月,一個“節(jié)日”將如約而至——4月23日,我們的讀書日。
其實,在讀書人的心中,每一天都是這樣的日子……
朝著“書香中國”的目標進發(fā)
2012年,在為推廣全民閱讀而奔忙的人們心中,信心在生長。
這一年7月,正式公布的我國首部基本公共服務規(guī)劃——國務院《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“十二五”規(guī)劃》中,提出了“廣泛開展全民閱讀活動”的要求。
這一年,“全民閱讀”第一次寫進黨和政府的大政方針,為繼往開來奠定了更為堅實與廣闊的基礎: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“要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”,“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”,“開展全民閱讀活動”。
這一年,新聞出版總署和全民閱讀組織協(xié)調辦公室,朝著“書香中國”的總體目標,繼續(xù)全力倡導并積極推動全民閱讀:穩(wěn)健推動全民閱讀基礎設施建設,農(nóng)家書屋工程提前3年收官,全面覆蓋了全國具備條件的行政村;多省設立全民閱讀活動組織機構,全民閱讀活動成為增強地方文化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重要舉措;各地各具特色的讀書節(jié)、讀書月活動已成為眾多城市潛心打造的“文化名片”……
民族精神史中書香綿長
一部中華民族的精神成長史,篇篇皆聞讀書聲。
著名數(shù)學家王梓坤說:“讀好書是一種樂趣,一種情操,一種向全世界古往今來的偉人和名人求教的方法;一種和他們展開討論的方式;一封出席各種社會、體驗各種生活、結識各種人物的邀請信;一張邁進科學殿堂和未知世界的入場券;一股改造自己、豐富自己的強大力量……”
回望人類閱讀傳統(tǒng),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鄔書林感慨道:“古今中外,凡是經(jīng)濟發(fā)展、社會文明的國家和民族,往往有崇尚讀書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。中華民族是一個熱愛學習、勤奮讀書的民族!
一直在研究閱讀史的北京大學教授王余光作了這樣的闡述:“在一些西方國家,仍然保持著很好的閱讀傳統(tǒng)。比如,基督教強調讀書,早期教徒讀書主要是指讀《圣經(jīng)》,閱讀是教徒跟上帝溝通的一種手段,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很好的閱讀傳統(tǒng)。他們的閱讀大部分是出于宗教的規(guī)定。中國人讀書與宗教信仰關系不大,但強調讀書為學的首要意義是修身弘道,以追求崇高的道德境界。因此,無論是宗教的規(guī)定,還是倫理的需求,讀書對中西文化而言,都很重要。中國閱讀傳統(tǒng)還強調:讀書須求廣博,為學須求通達;讀書為學須‘思’、‘習’、‘行’相結合,正如《中庸》中所概括的‘博學之,審問之,慎思之,明辨之,篤行之’。然而,閱讀的目的與動力還有著強烈的現(xiàn)實需求,這種需求深刻而廣泛地影響著讀書人的閱讀價值觀:首先是‘學而優(yōu)則仕’;其次是勤學苦讀;第三是對文本的尊重。中國閱讀傳統(tǒng)是中國文化傳統(tǒng)和價值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,對中國文化的發(fā)展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!
以成長的名義與書籍為伴
我們今天倡導的閱讀,已經(jīng)有了全新的意義。
它是全民的,惠及每一個國民。它是現(xiàn)代的,發(fā)生在資訊爆炸、生活節(jié)奏不斷加快、誘惑叢生的網(wǎng)絡時代。
它面臨的挑戰(zhàn)也是前所未有的。數(shù)十年中,我國國民的閱讀價值觀不斷地被顛覆,如今在民族的精神家園中,仍可見“讀書無用”的斷壁殘垣;物質利益的追求,擠迫著人們日漸狹窄的精神生活空間;升學指揮棒的揮舞,劃走了孩子們享受課外閱讀的時光……
王余光認為:“在全民閱讀的今天,我們需要認真審視幾千年來形成的閱讀傳統(tǒng),吸取精華,構建今日的閱讀價值觀。同時,數(shù)字閱讀的迅猛發(fā)展,不僅改變著我們長期形成的閱讀習慣,同時也影響到教育方式與知識獲取的途徑。因此,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時,上述挑戰(zhàn)是我們不得不面對的!
詩人、詩評家謝冕說:“讀書是最大的幸福!蔽覀冊撛鯓邮勾蟊姺窒磉@幸福呢?
讓全民體味書籍之香,要克服各種形式主義的讀書號召、讀書炒作。
讓全民體味書籍之香,中國出版界任重而道遠。
讓全民體味書籍之香,中國教育的擔當同樣不可推卸。
讓全民體味書籍之香,全社會都不是局外人。
讓我們期待,中國因書香更美麗。
(光明日報記者 莊 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