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龔建國回憶爺爺龔杰、父親龔文伯的戰(zhàn)斗生涯
每當夜幕降臨,我市二汽公司的職工龔建國總要拿出珍藏多年的一張老照片,仔細觀看,深情懷念他的爺爺龔杰和父親龔文伯。這張照片攝于1937年,照片上站立者左起第三人為毛澤東,右起第四人為龔杰。照片的上方有毛澤東的親筆題字:“1927年秋收暴動成立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至今尚存之人約數十人,此為一部分。1937年五月于延安城!饼徑▏臓敔斒抢霞t軍,名叫龔杰;父親也是老紅軍,名叫龔文伯。人們知道,在中國革命歷史上,夫妻紅軍、兄弟紅軍的不少見,而父子倆都是紅軍的卻很少見。
“八·一”建軍節(jié)前夕,記者走訪了年近六旬的龔建國,聽他講述了當年爺爺和父親參加中國革命戰(zhàn)爭的英勇故事……
“能和毛主席合影是爺爺一生的驕傲”
龔建國告訴記者,他的爺爺龔杰原名龔振英,1902年出生在湖南省平江縣東南鄉(xiāng)龔家村一個雇農家庭。1926年,北伐軍的軍鋒直逼湖南,革命群眾運動以前所未有的聲勢蓬勃發(fā)展起來。貧苦出身的龔杰被這革命的高潮所吸引,參加了當地的農民協會以及后來成立的平江縣農軍。1927年9月9日,毛澤東領導發(fā)動了秋收起義,湘贛邊界的各路農軍紛紛響應,向著秋收起義的總部靠近。龔杰所在的農軍被編入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,他則在第一團第一營第一連擔任機槍手。
秋收起義失敗后,毛澤東帶領秋收起義的主力部隊撤出戰(zhàn)斗,向外圍轉移。龔杰由于在戰(zhàn)斗中受了重傷,不能隨大部隊轉移,便組織起秋收起義的余部和一些分散的農軍共50多人,他們返回平江縣東南鄉(xiāng)建立起一支游擊隊。在當時的中共地下黨負責人江渭清的領導下,與胡筠率領的游擊隊合并成平濟游擊總隊。胡筠任隊長,龔杰任副隊長。胡、龔二人便帶領這支游擊隊在平江、瀏陽、萬載一帶打游擊!澳憧催^電影《洪湖赤衛(wèi)隊》嗎?電影里就能看到他們的影子!1928年7月22日,彭德懷、滕代遠發(fā)動了平江起義,胡、龔二人積極響應,被編入彭德懷領導的紅五軍。1928年底,彭德懷率領紅五軍從湘鄂贛邊轉移到井岡山,龔杰也隨部隊上了井岡山。
1929年至1934年間,龔杰先后參加了五次反“圍剿”。之后又隨紅軍主力向西作戰(zhàn),轉戰(zhàn)在川黔湘邊,直到金沙江邊,他所在的部隊擔任后衛(wèi)。后來,主力渡過金沙江后,后衛(wèi)部隊未能渡江,龔杰又回到湘鄂贛邊,堅持游擊戰(zhàn)爭,一直到1937年初。這期間,龔杰受汀鄂贛紅軍游擊隊派遣到了陜北,向黨中央匯報南方紅軍游擊隊的情況。龔杰在延安見到了毛主席,時年五月,龔杰便和工農革命軍第一師的另外十幾位戰(zhàn)友同毛主席一同合了影!澳芎兔飨嫌埃菭敔斠簧尿湴!”龔師傅拿起那張珍藏的老照片陷入了沉思。
父親是年滿10歲的紅小鬼
說起父親龔文伯,龔建國感慨良多。他說,爺爺龔杰參加紅軍后,在堅持游擊戰(zhàn)爭同時,始終未忘記他的妻子和兒子,他們一直在平江過著艱難困苦的日子。
國民黨軍隊在向中央蘇區(qū)進行第五次圍剿的過程中,同時也在加緊迫害紅軍家屬。1935年春,平江縣國民黨縣政府將奶奶和父親關進大牢,并嚴刑拷打,逼奶奶交代丈夫的下落。而奶奶寧死不屈,她在牢中告訴龔文伯,如能出獄,一定要去投奔紅軍,尋找父親,把革命進行到底。最后奶奶被殺害了。而龔文伯逃出虎口后,四處流浪,討飯度日。不久,堅持在汀鄂贛邊區(qū)的一支紅軍游擊隊收留了龔文伯,使這個流浪兒成了紅小鬼,這時,龔文伯剛滿10周歲。
“七七事變”后,堅持南方三年游擊戰(zhàn)爭的主要領導人項英到達延安,向黨中央匯報工作。黨中央告知項英:經與國民黨方面商定,決定籌建新四軍,由葉挺任軍長,項英任副軍長,并決定在延安抽一批干部隨項英南下,充當新四軍的骨干。這批隨項英南下的干部中就有龔杰。
1938年4月,新四軍軍部自江西南昌方轉移至安徽省歙縣巖寺。龔杰從武漢經南昌到達巖寺,擔任新四軍政治部總務科科長。直到這時,龔杰才同兒子見了面。而那支收留龔文伯的紅軍游擊隊后來被改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一團,龔文伯也順理成章地成為光榮的新四軍戰(zhàn)士。1938年4月,龔文伯被抽調進了戰(zhàn)地服務團的“紅小鬼歌舞團”。
1941年1月6日,蓄謀已久的皖南事變爆發(fā)!龔杰一直跟隨新四軍軍部領導機關行動,他身上帶著軍部一部分機密文件,其中就有項英起草的關于建立中央東南局的人員名單。
打虎親兄弟 上陣父子兵
與龔杰相比,龔文伯在皖南事變中的遭遇更為曲折艱難。
1941年1月13日中午,龔文伯參加了工兵連增援五團死守東流山的戰(zhàn)斗,并受了傷,隨后又和傷員一道跟隨部隊突圍。然而部隊又被國民黨軍隊打散了,龔文伯也被俘被關進了上饒集中營,這一年龔文伯剛剛16歲。
對于龔文伯來說,血戰(zhàn)茂林是他一生中最為嚴峻的錘煉和考驗,雖然被俘,但他決定尋找機會逃出去。機會終于來了,1942年5月,日本侵略者進攻浙贛路,國民黨不得不把集中營轉移至閩北。轉移途中,遭到日軍飛機轟炸,龔文伯趁亂逃離集中營。在隨后的流浪生活中,龔文伯四處尋找新四軍,終于找到了浙東區(qū)委書記、三北游擊司令部政委譚啟龍。在遭遇了一年多的坎坷曲折后,龔文伯又回到了新四軍的陣營里。
此后,從抗戰(zhàn)勝利一直到全國解放,龔文伯和父親龔杰都同在一個部隊,穿著同樣的軍裝。就這樣,父子倆經歷了蘇北魯南的戰(zhàn)火、淮海戰(zhàn)役的烽煙和渡江戰(zhàn)役的狂濤,迎來偉大的新中國的誕生。甚至連抗美援朝,父子倆也是義不容辭地奔赴前線。
爺爺的遺憾是沒能為毛主席守靈
1976年9月9日,毛主席在北京去世。一天,江蘇省鎮(zhèn)江軍分區(qū)接到中央通知,通知這個軍分區(qū)第二政委龔杰同志立即赴京參加吊唁活動,為毛主席守靈。
這是一項特殊而莊嚴的使命。然而此時的龔杰已年過古稀,身上的多處槍傷且不說,單是嚴重的高血壓和心臟病,已使他寸步難移了。而幾天來,毛主席逝世給他帶來的憂傷更加劇了他的病情。在家人的勸阻下,老人只得放棄了赴京守靈的打算,只有捧著那張和毛主席在一起的照片,老淚縱橫,悲慟萬分。
1978年12月14日,在毛主席逝世后兩年,身穿軍裝的龔杰在江蘇鎮(zhèn)江逝世,國家民政部為他頒發(fā)了革命烈士證書。不是在戰(zhàn)場上犧牲而獲得烈士稱號,他是全國最后一個人。龔杰同志為革命出生入死,為革命九死一生,烈士的稱號對他來說是當之無愧的。然而,對于龔杰來說,此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能為毛主席守靈。父親去世了,但龔文伯仍在建設新中國的隊伍中,后來在我市交通局擔任副局長職務直至離休。
圖:龔建國珍藏的爺爺龔杰和毛主席的合影
(記者 李舒韻 實習生 王青 吳恒 攝影報道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