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通區(qū)九龍崗鎮(zhèn)魏嘴村村民張中柱要把家鄉(xiāng)建成一個美麗富饒的村莊
說起瓜蔞,很多人對它比較陌生。然而在大通區(qū)九龍崗鎮(zhèn)魏嘴村,村民張中柱卻視其為脫貧致富的“金鑰匙”,他第一個帶頭種植瓜蔞,不僅如此,他希望自己能帶動更多的農(nóng)民依靠種植瓜蔞走上脫貧致富路。
瓜蔞渾身上下都是寶
7月11日一大早,淮河早報、淮南網(wǎng)記者趕到魏嘴村,一到張中柱家里,他的媳婦便說:“早上出去干完活回來,吃完早飯,又下地了!表樦鴱堉兄眿D指引的方向,淮河早報、淮南網(wǎng)記者在魏嘴村與方崗村交界處的一大塊農(nóng)田地里,見到了張中柱。他正忙著整理一些歪倒的水泥柱,理順鋼絲網(wǎng),以便瓜蔞藤上援、攀爬。田地里,已經(jīng)結(jié)滿了青綠的瓜蔞,大的有0.5公斤左右,小的約像兵乓球一樣。
張中柱邊干活邊介紹說,瓜蔞又叫栝樓、藥瓜、果裸、王菩、王白、天瓜、澤姑、天圓子、狗苦瓜、野苦瓜等20多個別名,為葫蘆科栝樓屬下的一個種,是一年種連收五年的藥食兼用農(nóng)作物。“可別小看了瓜蔞,它渾身上下都是寶,瓜蔞籽可以加工成美味可口的休閑食品,瓜蔞的根、果實、瓜皮等也是一種中藥材!睆堉兄f道。
在這片土地上揮灑汗水
在談到為何會選擇種植瓜蔞,張中柱感慨頗深。據(jù)他介紹,姐姐妹妹出嫁后,家里只剩下他一個勞動力,自己結(jié)婚后,日子過得緊緊巴巴的,早些年,他養(yǎng)了一口魚塘,由于密度太大,造成缺氧,魚突然翻塘,全死光光,原本想把魚撈起放到路邊曬干,再打碎作為飼料出售,盡量多挽回一點損失,誰料,在晾曬的時候,突逢下雨,幾萬斤的魚,腐爛生蛆,只得忍痛掩埋。為了還債,他只好出去打工,在外面,他東奔西跑,幾年下來也沒有掙到多少錢。
去年11月份的時候,他在定遠打工,幫別人種植瓜蔞,了解瓜蔞的價值,學會了種植技術,也摸清了銷售渠道。張中柱想,在外面漂泊不是個事,為什么不回去創(chuàng)業(yè)?
今年,他回到了家鄉(xiāng),在鎮(zhèn)政府的幫助下,通過土地流轉(zhuǎn),他種植60多畝瓜蔞,接著,2月份,他和別人合伙,把魚塘整理一遍,又重新放魚對外開放,搞起垂釣項目。
為了吸引更多的人前來垂釣,張中柱突發(fā)奇想,又投放了一些錦鯉。他說,錦鯉有“水中活寶石”、“會游泳的藝術品”的美稱,小的錦鯉,垂釣者可以帶回家養(yǎng)起來觀賞,而自己魚塘的錦鯉養(yǎng)大了,可以拿到市場上賣,能賣到40元1公斤價格,收入比其他的魚都高。
為了能盡快地脫貧致富,張中柱每天清晨4時起床,到魚塘邊轉(zhuǎn)一轉(zhuǎn),投放一點飼料,或割一些青草喂喂魚,接著到瓜蔞地里,除一除雜草,培培土攏,施施肥。六時左右回家吃飯,休息半小時后,又到地里接著干活,整理一下水泥柱、鋼絲網(wǎng),遇到有前來的垂釣者,他倒水搬凳,為其服務,解決對方提出的要求。到了中午的時候,自己則在魚塘邊,簡單地做一頓飯吃,等到下午三時,他又開始忙碌起來,魚塘、瓜蔞地兩邊跑,一直到晚上七八時才回家。農(nóng)忙時,一個人忙不過來,便雇上幾名村民到田間幫一下忙,在他的精心照料下,種下的瓜蔞苗全都成活起來?吹焦鲜V一個接一個長出來,張中柱心里美滋滋的!肮鲜V效益很好,俺今年種了60多畝的瓜蔞,到11月份就能收獲了,托黨的好政策,俺這困難戶也能脫貧致富了!”望著郁郁蔥蔥,碩果累累的瓜蔞地,張中柱笑得合不攏嘴。
脫貧致富不忘家鄉(xiāng)父老
說起致富,張中柱無比興奮。他告訴淮河早報、淮南網(wǎng)記者,自己種植的瓜蔞,今年每畝預計可達100公斤以上,第二年每畝就能收到200公斤以上,每畝有3000多元收益。也就是說,一戶貧困戶只要種植瓜蔞兩畝以上,第二年就可以實現(xiàn)脫貧。
自己致富不算富,張中柱認為,在甩掉貧困帽子的時候,還不能忘了父老鄉(xiāng)親。他說,到明年,他準備陸續(xù)帶動200多農(nóng)戶,一起種植瓜蔞,共同致富,而自己打算再擴大種植瓜蔞的規(guī)模,力求達到200多畝。同時增加兩個魚塘,一個養(yǎng)龍蝦,一個養(yǎng)黃鱔,辦一個休閑、餐飲、垂釣一體的農(nóng)家樂。
通過一天的接觸,淮河早報、淮南網(wǎng)記者深深感受到了張中柱身上的魅力。臨別時,他說,自己出去闖蕩了幾年,眼界開闊了許多,體會最深的是,最好喝的是家鄉(xiāng)水,最可親的是這一片熱土,自己一定要和大伙一道,在村干部的帶領下,脫貧致富,把自己的家鄉(xiāng)建成一個美麗、富饒的村莊。
圖:張中柱正在農(nóng)田里整理瓜蔞秧
(記者 冉韜 )